作者 :啾啾妈
No
-mama-
01
每学期前两周,老母亲都忙得团团转。
包书皮、做早餐、喊孩子起床……尤其是当家里有俩小学生,简直就是地狱模式。
相比我的手忙脚乱,刚上一年级的呦呦,适应新身份、新环境那叫一个快。
每天接她放学,她不是牵着班主任的手,就是挽着同班小姑娘的胳膊。
当妈的只能隔着层层人流远远地看着。
为啥?实在是挤不过去!
这批孩子开学以后,明显感觉到路变得更堵了,乍眼一看整条街都是家长和新入学的小学生。
不光我自己有这种感受,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感慨:今年一年级孩子,真多!
这届一年级,很多都是2016、2017年出生的孩子,是二胎放开后的生育高峰期。
2016年全国新生儿1786万,2017年全国新生儿1723万。呦呦赶在了第二波。
图源网络
想想也是挺感慨,当初连产房都靠抢的这批二胎孩子,如今已经上小学了。
都说去年是“入学高峰”,但我查了下资料,发现今年的入学人数也不少。
北京人大附小的2024年秋季招生计划,今年就有16个班。
别的省市的一年级,有的划分了将近二十个班,每个班50多个人。
呦呦她们学校没那么夸张,但今年一年级也有16个班,每个班四十人。
而且这届小学生,有很多都是家里的老二。
以前给啾啾开家长会的时候,班里同学的爸爸妈妈都是同龄人。
今年给呦呦开家长会,家长从70后、80后到90后全都有。
很多家长都是感觉练大号不过瘾,趁着有点精力,索性响应号召生了个二胎。
上次去参加呦呦的家长会,我一开始还有点“心理障碍”,毕竟四十多岁的小学生家长,年龄真的不小了。
等我拿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,坐下来后才发现,原来在座的很多家长,其实都不太年轻了。我猜可能是因为这一波多数都是二胎家长的缘故。
当初,这波家长一定没想到,就因为把二胎生在了“高峰点”,接下来,这波孩子步步都要踩在“高峰点”。
No
-mama-
02
第一批二胎
每一步都踩在了“高峰期”
我现在都特别清楚地记得,2016年1月,二孩政策正式实施。
那会儿,生孩子是一件特别“热”的事,我们三个妈妈也是在同一年有了老二。
刚怀孕的时候,说实话还没有意识到会发生什么。
直到要产检的时候,才发现好一点的公立医院,早就没有建档名额了。
很多人都是七大姑八大姨、各种人脉关系全用上了,才算是抢到了一个建档指标。
有一个朋友的孩子,恰好是2016年在公立医院出生的,她说,每次去产检都是人山人海。
现在生孩子的妈妈们,一定难以想象,当年的盛况。
因为大家都扎堆儿生孩子,那会产科病房的床位,可以说是“一床难求”。
图源网络
产妇来住院,都需要提前预约抢号。
如果只是出现微微腹痛、宫口未开,还得回家等“床位空出”的通知。
我有朋友预产期的时候打科室电话,好多家医院都说“没有床了,板凳都没有了,走廊都只能坐着”。
这还都只是开始。
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,报名也变得特别紧张,家附近的好学校都挤爆了。
那时候大家都默认,好学校要托关系才能进,就算进去了也选不了班级。
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起点高一些,又是搬学区房、又是咬牙送孩子去国际幼儿园。
现在到小学阶段了,人依然多。
有博主分析,北京海淀区今年幼升小3万多人,西城区少一些,但也有2万人。
去年选择让孩子晚入学一年的,今年依旧避不开“高峰期”。
我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,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约6.8万。
按照现在的入学年龄推算,到2035年大概会达到约16万。
也就是说,2016、2017年出生的孩子压力更大。
他们无论是参加中考还是高考,都会是人特别多的那几批,以后毕业,也极大概率会面临就业难。
真是每一步,都踩在了高峰期。
No
-mama-
03
作为第一批二胎孩子的家长
我们都要有一个好心态
随着第一批二胎孩子上小学,我们这些老父亲、老母亲也逐渐成为了中年人。
我发现,人在中年给孩子当妈和二三十岁给孩子当妈的心态还是不太一样的。
1、中年二胎妈妈,
心态显然更松弛
都说一回生二回熟,给二胎当妈,我的心态跟一胎真的完全不一样,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比以前松弛多了。
从给呦呦开家长会,我发现自己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一胎家长,谁是二胎家长。
一胎家长可能更像我旁边那位妈妈,从头到尾都听得非常认真,一边听还一边在本子上做记录;
二胎家长可能像我一样,只捡几条重要的听听就得了。
2、虽然赶上了“高峰”,
但我觉得也不必太焦虑
很多家长都特别懊悔,把孩子生在了高峰期,担心孩子未来该怎么办?
说真的,我觉得既然已经无法改变,与其焦虑,不如接受。
这也是我当了几年二胎妈妈,才深刻体会到的。
毕竟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。
就像二十年前,我们没想过手机能有这么多功能;五十年前,也没有想过人工智能将会取代这么多工作。
同样,未来孩子的世界可能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。
可能有一大批职业会被淘汰,也会有一大批新的职业诞生,就像三十年前,谁能想到,直播会成为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呢?
3、当然,我们也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
因为这批孩子人数特别多,中高考的人数增多,但录取率如果不变的话,相当于中高考难度变相增加。
孩子将来想考进一所还不错的学校,可能比我们当年更难。
所以,作为家长,我们可能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,接受我们的孩子,将来大概率学历可能不如我们。
不过条条大路通罗马,随着科技的发展,政策的完善,以后的“职业教育”也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所以,还是那句话,不必提前预知焦虑,先脚踏实地走好脚下的路,至于未来会变成什么样,不妨把答案交给未来。
本期编辑:肖子。